高手看盘界面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高手看盘界面 > 新闻动态 > 实修中的“视之而弗见, 听之而弗闻, 据之而弗得”

实修中的“视之而弗见, 听之而弗闻, 据之而弗得”

发布日期:2025-02-03 13:45    点击次数:76

老子在函谷关遇关尹子之彊,写出了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《道德经》。

老子的身份并不仅仅是周朝的文化官员,还是一位德道的道法修真者;与同样有着修行爱好的关尹子,是有共同语言的!

看 、听、触这些感觉,都是我们人类观察认识自然、社会的主要途径。

但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为什么要说“视之而弗见,听之而弗闻,据之而弗得”,这些“弗见、弗闻、弗得”的说词呢❓难道这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思考吗❓结合文章随之都是感性形象展示的文字描述,可以说这些“希夷微”都是些并不需要理性思维的产物;也就是说观察认识自然、社会的途径,还有着一种并不需要看、听、触,而依靠自身“觉”的途径❗

☞视之而弗见,名之曰希;听之而弗闻,名之曰夷;据之而弗得,名之曰微。三者不可至诘,故捆而为一。

一者,其上不悠,其下不忽。寻寻呵!不可名也,复归于无物,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忽恍。随而不见其后,迎而不见其首。

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以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——

这是文始版本《道德经》“知道”范畴内的第十四章文字;文章的第二段文字,描写的就是一种恍惚杳冥情景的意识。

其实这是一种修炼中的意念,是在表述第一段“希、夷、微”的具体内涵。说出这样的见解,并不是我的逻辑思维,而是修炼践行道法中的一种体感体悟!

老子本章节讲述的是“修身”之道,也就是现代流行的修真之道中的情景,如吕洞宾、张三丰、张伯端等修行且己得到验证的道法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流行千年的儒家版本的《道德经》,对此章节一、二段落文字仅是一些“大同小异”的改动,可见其撰译者并不能领悟其中的内涵,不敢妄动❗

但为了吹嘘儒学的思想,便“死搬硬套”地将原文,实事求是的“执今之道”篡改成了“执古之道”,以体现儒家“祖宗之法不可变”的思想多么的有渊源❗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高手看盘界面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